湖南考古2020-12-17 16:29:05
殷·青銅牛尊
衡陽市包家臺子出土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1977年11月,這件殷商時期的青銅牛尊出土于衡陽市包家臺子,長19厘米,高7.4厘米,重776克①。出土時該牛尊的嘴部、鼻部、和四個蹄子的底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損,現在我們在湖南省博物館所看見的青銅牛尊已經是經過修復后所展陳的,在上海博物館有一件與這件相似的牛尊,這件牛尊口部的缺損部分正是依據上海博物館的那件牛尊所修復的。
尊是盛酒器,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即屬于此類器物,但這件牛尊屬于尊中的另一特殊形制,即犧尊②,犧尊是采用象、羊、豕、牛、鳥等動物形象作為器物外形進行塑造,湖南省博物館內收藏的著名犧尊有象尊、豕尊、牛尊等。
這件犧尊以牛為造型,整座尊共分為兩個部分,以牛的頭部、背部為一部分作為牛尊的蓋子,而牛的四肢、腹部、頸部、臀部和尾部作為器物的主體部分即器身。器身大而蓋小,蓋子邊緣呈曲線形依附并吻合于器身。器蓋呈臥立的“S”形,“S”的兩頭分別被設計成兩種動物的頭部形象,位于水平線上較高的一端為牛頭,牛的眼球園鼓突出,上有一凹痕以示眼珠,并以陰刻線條表現眼眶。牛的兩耳為小橢圓形,橫向外撇,兩耳之上,在牛頭的頂部,是一支厚重、敦實的牛角,牛角從中間一分為二,角尖對稱分布,直指后方,牛角素面光潔,僅有幾條簡單的豎向劃痕用來表示牛角的肌理。另一端,處于“S”形水平線上較低的一頭為魚頭。
魚頭有雙眼,有現實景象中魚本身所沒有的雙耳,雙耳后面拖著一條魚身,魚身布滿魚鱗,其后接一條魚尾巴,隨著器蓋的起伏,魚尾上翹。與牛頭一端的立體塑造所不同,整只魚的刻畫除去魚頭中脊部分的短扉棱,其它均以陰線表現,并且造型手法正是采用了與民間剪紙造型相同的手法,打破客觀規律束縛,以平面化取物方式,將魚的兩面都呈現于一個平面之上,體現出一種“求全”的思想觀念。在魚的背脊部位還有一只立虎,虎的頭部朝向與牛的朝向相同,虎身紋飾簡潔,簡單勾勒出了虎的斑紋,這一立虎可做為牛尊器蓋的捉手。
在牛尊的器身上,紋飾較為繁密,在牛身的外表以云雷紋為地,其上再裝飾有不同的紋飾,首先是牛的腹部兩側各對稱裝飾一只鳳鳥紋飾,鳳鳥昂頭挺腹,鳥喙向下內勾,眼睛有層次的向外突出,旁邊緊飾一細密的濃眉,鳳鳥鳥頭的后部有一彎曲長卷的大羽冠,羽冠尾部尖角突出。鳳鳥的翅膀貼附于腹部,翅根部位內卷外凸,翅膀羽毛紋飾鋪疊有序。鳳鳥腹部下是一只抓地有力的粗壯鳥腿,共有四個尖爪,這只鳳鳥的腿正好裝飾于牛尊的前腿上,而牛尊的后腿和臀部則裝飾了鳳鳥的尾巴,鳥尾長而華麗,堅挺的向后上方伸展,尾部分叉,一端朝向牛尊的后腿,一端由牛臀向前包覆,向上彎卷。在牛尊的頸部下裝飾了一條細小的扉棱,扉棱兩側是對稱分布的兩只夔龍,牛尊胸口部位裝飾一獸面紋。 牛的尾巴由一獸面紋咬著,自然下垂。牛的四只蹄子素面無紋。
整座牛尊造型奇巧,構思獨特,以牛做為設計原型,使用青銅鑄造,將牛頭與牛身分別做為器蓋和器身,扣合后嚴絲合縫,毫不突兀。器表紋飾繁復,但是條理有序,將眾多的不同紋飾集中組合展示,紋飾基本對稱,并采用了“三重花”的裝飾工藝,有主有次,層次分明。至于這座牛尊的顏色更加是青碧如玉,溫潤厚重,于深綠中透出光澤來,色調濃郁而帶有靈性。
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在古代,銅是一種十分珍貴的資源,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往往被制作成用于祭祀所使用的禮器。商代青銅器的紋飾裝飾往往繁復細密,被李澤厚稱之為“猙獰之美”,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意味。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三個節氣,此時天氣回暖,春雷開始打鳴,一場微細的春雨令百草充滿生機,一聲聲轟隆隆的春雷意味著驚蟄的來臨。農諺有“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钡搅梭@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田中勞作從驚蟄便開始忙碌起來。牛是我國農耕時期重要的代力牲畜,象征著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民俗活動中多有與牛相關的活動,例如:打春牛、錐牛、獻牛王等,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中也有牛的身影,可以說牛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已經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國古代將驚蟄的三候定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p>
與“驚蟄”節氣相關的古詩詞:
《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參考文獻:
①馮玉輝:《湖南衡陽市郊發現青銅犧尊》,《文物》,1978年第7期,第88頁。
②也有研究認為這件牛尊不是犧尊而是觥,詳見:施勁松:《長江流域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15頁。
③圖片素材來源: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局部圖像由李忠超拍攝于湖南省博物館臨展《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展》。
湖南考古
http://www.hnkgs.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